1. 津沽中医珍籍(共5辑)
作 者:王栩冬,赵强,郭利平
出版社:天津出版传媒集团,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
索书号:R2-5/1:1 R2-5/1:2 R2-5/1:3
R2-5/1:4 R2-5/1:5
馆藏位置:东校区:第6阅览区5本
推荐理由:这套丛书堪称津沽中医古籍整理的标杆性成果。编校团队以近乎考古的严谨性,从散落各地的古籍藏本、私家手札中打捞起津沽中医的历史碎片——从金代末年医籍到民国抄本,40余种珍本的系统性呈现,让“津沽医派”不再是模糊的概念,而是通过《补注瘟疫论》的瘟疫辨治思路、《痧症传信方》的急症治法等具体文本,变得可触摸、可研究。对于中医文献学研究者而言,它填补了区域中医史研究的空白;对普通读者,也打开了一条了解家乡中医文化根脉的通道。
这套丛书绝非简单的古籍复刻,而是“学术+实用”的双重落地。
- 学术层面:如《医药镜》对脏腑生理的独到阐释、《窦太师外科全书》对外科器械的精细绘图,既还原了古代医家的思辨过程,也为现代中医理论溯源提供了依据。
- 临床层面:《验方汇集》里“屡试屡验”的民间验方、《外科心法真验指掌》的疮疡外治技法,至今仍能为中医临床提供思路启发,让古籍不再是“故纸堆”,而是活的临床智慧库。
在中医传承强调“守正创新”的今天,这套丛书的价值更显珍贵:它证明了地方古籍中蕴藏着尚未被充分挖掘的学术富矿,也提供了古籍整理“地域化+专业化”的范例——既守住津沽中医的“根”,又通过现代编校方式让古籍“活”在当下。无论你是中医从业者、医史研究者,还是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,都能从这套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收获点。
2. 玉汝于成:脱贫攻坚伟大事业中的中国农大
作 者:姜沛民,孙其信
出版社:人民出版社
索书号:F323.8/95
馆藏位置:东校区:第2阅览区1本

推荐理由: 这本书以中国农业大学在脱贫攻坚事业中的实践为脉络,完成了一次独特的叙事——它既是校史的“青春注脚”,也是时代使命的“微观切片”。作者姜沛民、孙其信作为亲历者与记录者,将中国农大百余年“解民生之多艰”的办学基因,与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国家战略相勾连,让一所大学的奋斗轨迹,成为观察中国脱贫攻坚事业“精准性”与“系统性”的窗口。
对于高校师生,它是一本鲜活的“校史教材”,能清晰看到学校如何在时代命题中焕发新生;对于关注乡村振兴的读者,它提供了“高校力量”参与社会发展的参照路径;而对普通读者,它更是一部微观的“中国脱贫故事”,让我们明白:伟大事业的成就,离不开无数像中国农大这样的集体,以专业与情怀,在各自领域“啃下硬骨头”。
整体而言,这本书跳出了单纯“校史”或“扶贫报告”的局限,以“小切口”讲好“大主题”,既有史料的厚重,又有故事的温度,是理解新时代高校使命与中国脱贫攻坚精神的优质读物。
3. 念兹在兹:中国农大强农兴农的十个篇章
作 者:本书编写组
出版社:人民出版社
索书号:S-40/29
馆藏位置:东校区:第8阅览区4本

推荐理由: 这部作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校史陈列,而是一部以中国农业大学十年实践为切口,解码中国“三农”现代化进程的纪实力作。它以“念兹在兹”的情感锚点串联起10个篇章,将高校的学术理想与国家的粮食安全、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缝合,让“强农”不再是抽象的口号,而是可触可感的田间试验、技术突破与人才故事。
书中最动人的,是“象牙塔”与“黄土地”的深度交融。无论是聚焦种业攻关的篇章里,科研团队在海南南繁基地顶着烈日筛选良种的细节;还是记录乡村振兴的章节中,毕业生扎根县域推广智慧农业技术的历程,都在印证中国农大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”的办学初心。10个篇章各有侧重却脉络贯通,从基础研究到技术转化,从人才培养到社会服务,完整呈现了一所顶尖农业高校如何以自身力量,为农业现代化筑牢根基、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。
这部书既是中国农大十年耕耘的“成绩单”,更是一部写给所有关心“三农”事业者的启示录。它以扎实的叙事证明,农业的现代化不仅需要锄头与汗水,更需要知识与创新;乡村的振兴不仅需要政策的扶持,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“念兹在兹”的坚守与担当。当书页翻过,那些在田间地头绽放的科研成果、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青春故事,最终汇聚成一句坚定的答案:强农有我,兴农可期。
4. 初心弥坚:中国农业大学许党报国的红色故事
作 者:姜沛民,孙其信
出版社:人民出版社
索书号:I247.81/35
馆藏位置:东校区:第3阅览区1本

推荐理由: 这本书跳出传统校史的叙事框架,以“红色故事”为针线,将中国农业大学的校史脉络,缝入了中国近现代以来“三农”发展与国家建设的宏大叙事中。它并非简单罗列校史事件,而是聚焦“人”的选择——从战火中坚守办学的先辈,到扎根田间地头的科技特派员,再到新时代投身乡村振兴的青年师生,一个个具体的人物与故事,让“许党报国”不再是抽象的口号,成为农大人跨越时代却始终不变的精神底色。
对于读者而言,这本书既是打开中国农大红色基因的钥匙,更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:通过一所农业高校的坚守,窥见中国农业从“求温饱”到“谋振兴”的变迁,理解高校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的深层逻辑。
整体来看,这本书以故事为骨、以精神为魂,既有历史的厚重感,又有情感的温度,既是中国农大红色校史的生动注脚,也是理解中国农业发展与高校使命担当的优质读本。
5. 旱作农田水土环境调控理论与实践
作 者:王仰仁,刘宏武,战国隆
出版社:科学出版社
索书号:S155.4/11
馆藏位置:东校区:第8阅览区2本

推荐理由: 在农业水资源短缺与旱作农业发展需求日益迫切的背景下,该著作堪称旱作农业领域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“硬核著作”。它不仅系统整合了旱作农田水土环境调控的前沿理论,更以扎实的实践案例,为旱作农业生产提供了可操作的技术路径,填补了旱作农业领域“理论-实践”衔接的部分空白。
书中对旱作农田水土环境的形成机制、调控原理进行了深度剖析,从土壤水动力学、作物水分生理等基础理论出发,构建了“水土环境-作物生长-调控技术”的逻辑链条。例如,对旱作农田水分运移规律的阐述,既融合了经典土壤物理理论,又结合了旱区特殊地貌、气候条件下的变异特征,让理论框架更贴合旱作农业的现实场景。
对于农业水土工程、旱作农业等领域的科研工作者,这本书是梳理旱作农田水土调控理论脉络、开展前沿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;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与旱区种植户,书中的实用技术与案例可直接转化为生产实践的指导;而对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读者而言,它也提供了一个窗口,让人看到科技如何破解旱作农业的“缺水困局”,推动农业绿色高效发展。
(文字:图书馆 采编部;审校:王洁慧 周明发 王安香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