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月背征途: 中国探月国家队记录人类首次登陆月球背面全过程
作 者: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
出版社: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
索书号:V1-49/17
馆藏位置:东校区:二楼新书角2册
西校区:社会科学阅览室2册

推荐理由:本书由“中国探月国家队”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亲自撰写的“月球背面登陆纪录片”,它用第一视角、海量实拍图片和生动语言,带你零距离体验人类史上这一激动人心的伟大工程。书中详细揭秘了“嫦娥四号”如何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背后的核心难题,尤其是地月通信的解决方案——“鹊桥”中继星的运作原理。它用通俗的语言和丰富的示意图,将复杂的轨道计算、控制指令、远程操控等高科技内容讲得明明白白,既能满足科技迷的求知欲,又能让小白读者恍然大悟。书中大量的珍贵图片与数据为首次公开,包含长征火箭、嫦娥探测器、玉兔二号月球车的实拍图、轨道设计图、月球表面高清影像等,极具收藏和参考价值。
《月背征途》是一本有温度、有深度、有态度的国民级科普好书,是一次通往月球背面的沉浸式旅行,更是一曲献给中国航天事业和人类探索精神的壮丽赞歌。
2. 十八岁出门远行
作 者:余华
出版社: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
索书号:I247.7/923
馆藏位置:东校区:二楼新书角4册
西校区:社会科学阅览室2册

推荐理由:这篇小说是余华的成名作,也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先锋文学运动的标志性作品。它打破了传统现实主义的叙事方式,用一种极度主观、充满象征和隐喻的笔法来描绘世界,开启了汉语写作新的可能性。
这本书是写给所有即将或刚刚步入成年的年轻人。它精准地捕捉了那个年龄特有的迷茫、兴奋、对远方的渴望以及对成人世界既向往又恐惧的复杂心理。读它,就像在踏上自己的旅程前,先看了一部充满隐喻的预告片。你会发现在成长路上的那种孤独、挫败感和不被理解的委屈,并非你一人独有。余华用一种荒诞却真实的方式将它表达出来,让你感到“被看见”,从而获得一种奇特的安慰和勇气。
这是一个短篇小说,一小时左右就能读完,但其带来的思考和情感冲击却持久而强烈,性价比极高。虽然写于几十年前,但其关于“梦想与现实的落差”、“纯真与世故的冲突”、“个体与社会的博弈”的主题是永恒的。任何时代的年轻人,在任何社会环境下,都能从中读到自己的影子。
这是一场写给所有成年人的荒诞梦境,一次关于理想、现实与成长的残酷预演。在短短旅途中,看尽世界的温柔与暴力。
3. 红星照耀中国
作 者:(美) 埃德加·斯诺
出版社:人民文学出版社
索书号:K269.406/3
馆藏位置:东校区:二楼新书角4册
西校区:社会科学阅览室2册

推荐理由:《红星照耀中国》(又名《西行漫记》)是美国记者埃德加·斯诺于1937年出版的纪实文学作品,被誉为“报道中国革命最具影响力的经典之作”。 1936年,埃德加·斯诺冒险深入陕北苏区,成为第一个采访毛泽东、周恩来等革命领袖的西方记者。他以冷静客观的笔触,记录了红军将士的坚定信仰、平民百姓的真实生活以及中国革命者的理想与激情,打破了当时世界对红色中国的偏见与误解。
斯诺以第一手资料还原了长征的艰辛、延安的奋斗细节,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逆境中扎根生长的生命力。书中对普通战士、农民、儿童的描写充满温度,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革命图景,超越意识形态传递人性共鸣。兼具新闻的严谨与文学的生动,笔法简洁有力,被译为多国语言影响全球几代人对中国的认知。
斯诺用他的笔,让世界第一次看到了红色中国的真相;而今天,我们仍能从书中汲取勇气与信念。
4. 从考古看中国
作 者: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
出版社:中华书局
索书号:K87/12
馆藏位置:东校区:二楼新书角2册
西校区:社会科学阅览室2册

推荐理由:本书是一部全面总结百年考古成就、展示中华文明辉煌的普及性读物。本书由众多著名考古专家和著名学者联手打造,分为“多元一体篇”和“史料传承篇”两部分,第一部分包括:史前文明的起源及其多元一体格局、史前文化的精神世界、海岱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发展、江浙良渚文化的文明成就、商代对海洋资源的利用、三星堆与金沙考古发现所见商周地域文化及其与中原文化的关系、西汉海昏侯墓反映的西汉社会经济等;第二部分包括:一百二十多年来甲骨文考释成就、金文的私人写作属性、“巴蜀符号”的释读、清华简与睡虎地汉简的学术价值、丝绸之路上发现的汉简及其他写本文献的学术价值等。本书全面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、源远流长的理念和光辉灿烂的成就,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。
5. 大运河画传
作 者: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
出版社: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
索书号:K928.42/49
馆藏位置:东校区:二楼新书角2册
西校区:社会科学阅览室2册

推荐理由:本书由“运河国家”“运河工程”“运河城乡”“运河文脉”“运河人物”“运河未来”六大篇章构成,通过200多幅首次公开的文物图片与20万字解读,系统梳理春秋至当代运河历史脉络。内容涵盖水利工程、城乡演变及运河相关诗词、绘画等文化遗产,收录《清明上河图》等传世名画与大运河航拍图像。从春秋时期的邗沟,到隋炀帝修建大运河,再到明清复杂的漕运体系,运河之于古代中国,犹如动脉之于人的身体,它的畅通与否直接关乎王朝的盛衰。纵贯南北的大运河,是中国人适应空间地理、利用自然山水,不断求知、探索和创造的成就。大运河串联着城市与乡村,哺育了恢宏的都城和鲜活的市井。无论是帝国的首都,还是郊野的农家,都能在这张水运大网中找到自己的位置。大运河映照着世间万物、风土人情。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、苏轼、陆游、赵孟頫……无数文人墨客,用各自的笔触为后人创造关于运河的无尽想象。四通八达的运河,联系着四面八方的人,有如曹操那般挥斥方遒的王者,有如郭守敬、潘季驯那样足智多谋的河臣,亦或是民国时期砥砺前行的知识分子。
本书被列入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、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、“十四五”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专项规划项目。
(文字:图书馆 采编部;审校:王洁慧 周明发 王安香)